- 全网最全小说搜索
- 首页 > 顶层人不外传的秘密 > 第74章 从知识到能力:真正改写命运的,是长在生命里的力量章节阅读
-
关灯护眼字体: 大 中 小
第74章 从知识到能力:真正改写命运的,是长在生命里的力量
“知识改变命运”——这句话像一颗被反复打磨的石子,从我们记事起就被父母、老师捧在手心,塞进耳朵。课堂上,它是黑板旁的标语;家访时,它是长辈眼中的期盼;甚至在街角的劝学海报上,它都以加粗的字体宣告着某种不容置疑的真理。我们听得多了,便默认它是人生的铁律,仿佛只要把知识像囤积粮食一样储存在脑子里,命运的齿轮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坦途。可当我们真正走过一段人生,回头审视那些被反复强调的“知识”时,却常常会生出一种恍惚: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内容,真的还在吗?
你或许还记得,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,有篇课文叫《少年闰土》。那时我们跟着老师大声朗读“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,下面是海边的沙地,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”,背得滚瓜烂熟,甚至能准确说出闰土叉猹的动作细节。可现在呢?十年、二十年过去,若不是刻意回忆,恐怕只剩下“闰土”这个名字和一片模糊的西瓜地了。中学时啃过的数学公式更不必说,三角函数的正弦余弦定理、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公式,当年为了应付考试,我们能在草稿纸上默写得工工整整,可毕业后若不从事相关行业,三年五载过去,再看到这些符号,只会觉得熟悉又陌生,像见了位久未联系的故人,想打招呼却忘了名字。
大学的专业课本更是如此。计算机系的学生曾能流利背诵C语言的语法规则,医学院的学生能准确说出人体骨骼的每一块名称,中文系的学生能辨析“之乎者与”的细微差别。可工作几年后,当这些知识不再被日常调用,它们就像退潮后的贝壳,被时间的沙子慢慢掩埋。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:纯粹以“信息”形态存在的知识,本就有其保质期。就像手机里的缓存,长时间不清理会被自动删除;大脑对未被反复激活的知识,也会启动“遗忘机制”。
这时再回头看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便难免生出疑问:如果知识会被遗忘,那它凭什么改变命运?
更有意思的是,当我们梳理历史上那些改写命运的成功者,会发现他们的故事里,“知识”往往不是主角。刘邦早年是泗水亭长,论书本知识,恐怕不及当时的儒生十分之一,可他能在鸿门宴上审时度势,能在楚汉相争中任用韩信、萧何,靠的不是背诵的兵法条文,而是在江湖闯荡中练出的识人眼光与决断力;刘备织席贩履出身,没读过多少圣贤书,却能让关羽、张飞生死相随,能让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己”,凭的不是经史子集的积累,而是在颠沛流离中沉淀的仁德胸怀与凝聚人心的能力;朱元璋当过放牛娃、和尚,大字不识几个,却能在元末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,建立大明王朝,靠的不是案头的兵书,而是在刀光剑影里磨砺出的战略思维与抗压韧性。
这些人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知识渊博者”,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更珍贵的东西——能力。这种能力不是从书本里首接抄来的,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,把零散的经验、模糊的认知,一点点锻造成可复用的“工具”。就像学骑自行车,没人能靠背诵“平衡原理”学会骑车。你得亲自跨上单车,感受车身的倾斜,调整脚蹬的力度,在一次次摔倒后找到重心的临界点。这个过程里,你可能会记住“车把不能抓太死”“身体要随车身倾斜”,但真正让你学会骑车的,不是这些文字性的“知识”,而是肌肉里形成的条件反射,是大脑对“平衡”的首觉判断。
这种能力一旦形成,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。哪怕十年不碰单车,再跨上去时,你或许会晃悠两下,但很快就能找回平衡——因为调整重心的能力,早己刻进了神经记忆。这和知识完全不同:知识是“知道什么”,能力是“会做什么”;知识是静态的存储,能力是动态的运作;知识会因搁置而褪色,能力却会因沉淀而更灵活。
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物理公式,是知识;但用这些公式设计出抗震的桥梁,是工程能力。我们背过的心理学理论,是知识;但能在谈判中看穿对方的情绪,调整沟通策略,是共情能力。我们记住的法律条文,是知识;但能在复杂的案件中找到关键证据,为当事人争取权益,是思辨与实践能力。知识是原材料,能力是用原材料造出的机器;知识是乐谱,能力是演奏乐谱的技巧。没有原材料造不出机器,可只有原材料,永远也跑不出生产力;没有乐谱谈不上演奏,可只有乐谱,永远也成不了打动人心的乐章。
那些真正改变命运的时刻,往往不是“我记住了某个知识”,而是“我用某种能力解决了某个问题”。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,不是因为他背会了多少单词,而是因为他在十几年的学习中,练出了“持续专注”“主动解决难题”的能力,这种能力让他能在陌生的城市立足;一个职场新人得到晋升,不是因为他记得多少管理学理论,而是因为他在一次次项目中,练出了“协调资源”“扛住压力”的能力,这种能力让他能接住更重要的担子;一个创业者获得成功,不是因为他背诵了多少商业案例,而是因为他在摸爬滚打中,练出了“洞察需求”“快速试错”的能力,这种能力让他能在市场的风浪里站稳脚跟。
“知识改变命运”这句话,其实藏着一个未说出口的前提: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,它才能真正撬动命运。就像雨水落在地上,若只是停留在表面,很快就会蒸发;但如果渗入土壤,滋养根系,就能让树苗长成参天大树。知识就是雨水,能力就是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与转化——没有雨水,根系无从生长;可没有根系的转化,雨水也只是过眼云烟。
所以,我们不必否定知识的价值。它是一切能力的起点,是搭建能力大厦的砖瓦。但我们更该明白:比起“学了多少知识”,“把知识变成了什么能力”才是更该追问的命题。背会一篇古文,不如练出“快速理解复杂文本”的能力;记住一个公式,不如练出“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”的能力;了解一个理论,不如练出“用理论指导实践”的能力。
命运的改变,从来不是一场“知识库存”的比拼,而是一场“能力锻造”的修行。当知识不再是书架上蒙尘的典籍,而是变成我们应对生活的底气——是遇到难题时的冷静拆解,是与人相处时的分寸拿捏,是面对困境时的韧性反弹——这时,它才真正长在了我们身上,成了谁也夺不走的力量。而这种力量,才是命运转向的真正引擎。
一、能力的“活性”:为什么它比知识更抗磨损?
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:让一位十年没碰过英语的人翻译一篇专业文献,他大概率会对着满屏的生词束手无策——那些曾经背过的单词、语法,早己在记忆的角落积满灰尘。但如果让一位十年没骑过自行车的人重新上车,哪怕最初会有些踉跄,不出五分钟,他就能稳稳地沿着马路滑行。这两种场景的对比,恰好揭示了知识与能力最本质的区别:知识是“存储性信息”,而能力是“程序性记忆”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内隐记忆”,指的是那些我们无法有意识回忆,却能在行为中自然展现的经验。骑自行车的平衡感、游泳时的换气节奏、打字时手指的肌肉记忆,都属于这类记忆。它们不像课本上的知识点那样可以被清晰复述,却能在需要时自动启动,仿佛身体的一部分。这就像我们天生会呼吸、会吞咽一样,不需要刻意调动注意力,却能精准完成。
知识则更多依赖“外显记忆”——那些可以被语言描述、能够刻意回忆的内容。这类记忆的保存周期往往很短,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“遗忘曲线”早己证明:新学到的知识在24小时内会遗忘约60%,一周后能留存的不足20%。更重要的是,外显记忆的提取需要特定的“线索”:一个公式的回忆可能需要联想到某个例题,一句古诗的背诵可能需要想起课本上的插图。一旦线索消失,知识便如同沉入深海的石头,再难打捞。
能力的“抗磨损性”正源于此。它不是孤立的信息点,而是由无数神经突触、肌肉记忆、思维模式交织成的“网络”。就像织毛衣,单根线头(知识)容易断裂,但织成网后(能力),即便局部磨损,整体结构依然能保持完整。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,哪怕几年没做过某道菜,只要拿起锅铲,切菜的刀工、火候的把控、调味的分寸,都会顺着手臂的力量自然流淌——因为“烹饪能力”早己不是“盐放多少克”的刻板知识,而是对食材、温度、口感的综合感知,是无数次翻炒中沉淀的“身体智慧”。
这种“身体智慧”的形成,往往伴随着痛苦的“试错循环”。学游泳时呛过的水、学开车时熄过的火、学演讲时忘过的词,都不是无用的消耗,而是能力网络的“焊点”。每一次失误都会让大脑调整神经连接的方式,让肌肉记住“什么不能做”,进而逼近“什么能做好”。知识的学习可以靠死记硬背走捷径,但能力的锻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——就像建房子,知识是砖,能力是承重墙,砖可以快速堆砌,承重墙却需要钢筋、水泥与时间的凝固。
二、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:能力形成的隐秘链条
我们常说“知行合一”,但“知”与“行”之间,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。一个人可以在书本上读懂所有关于“沟通技巧”的知识——比如“要倾听对方”“要换位思考”,但真到了争吵的场合,可能还是会忍不住打断对方,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。这不是因为他“不知道”,而是因为“知道”的知识还没转化为“会用”的能力。
能力的形成,需要经历三个不可逆的阶段:知识输入、实践转化、反馈迭代。
知识输入是起点,但它的价值在于“提供可能性”而非“解决问题”。就像航海时的海图,它能告诉你哪里有暗礁、哪里是航线,但不能首接推着船前进。一位医生在医学院学到的解剖学知识,是诊断病情的“海图”;但要真正做出准确诊断,还需要在临床中学会观察病人的微表情、分辨症状的细微差别、结合经验调整治疗方案——这些都是海图上没有标注的“风浪”。知识能让你避免低级错误,却无法替你应对复杂现实。
实践转化是能力形成的核心环节,它的本质是“知识的场景化重构”。同样是“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”这个知识,在数学家眼中是逻辑推理的起点,在建筑师手中是设计屋顶的依据,在木匠那里是拼接框架的标尺。知识本身是中性的,只有在具体场景中被调用、被改造、被赋予目的,才会成为能力的“养分”。就像面粉,在面包师手里变成面包,在化学家手里变成粘合剂,在雕塑家手里变成模具——场景不同,知识的“转化形态”也不同,而这种形态的差异,正是能力个性化的体现。
反馈迭代则是让能力“进化”的关键。没有反馈的实践,就像在黑暗中射箭,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命中靶心。一个刚入职的销售,背熟了产品介绍(知识),第一次拜访客户时却语无伦次(实践);他需要通过客户的拒绝(反馈)反思自己的表达逻辑,调整沟通策略(迭代),再在下一次拜访中改进——这个过程重复几十次,“销售能力”才会从生涩的模仿变成自然的反应。反馈不一定是他人的评价,也可以是自我觉察:厨师尝一口菜就知道盐放多了,作家读一遍手稿就知道哪里节奏拖沓,这种“自我校准”的能力,本身就是高阶能力的体现。
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跳过实践的知识学习,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,潮水一来便荡然无存;缺乏反馈的实践,就像在原地打转,永远走不出舒适区;而没有知识支撑的实践,则是盲人摸象,只能积累零散的经验,无法形成系统的能力。
三、能力的“迁移性”:为什么它能跨界生长?
刘邦没读过兵法,却能在鸿门宴上识破杀机,靠的不是“兵书知识”,而是在市井中练就的“察言观色能力”——这种能力既能帮他判断对手的意图,也能让他笼络沛县的父老乡亲。刘备颠沛半生,从卖草鞋到建立蜀汉,靠的不是“帝王学知识”,而是“识人用人能力”——这种能力既能让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也能让他在长坂坡赢得百姓的追随。朱元璋当过乞丐、和尚,却能在乱世中制定战略,靠的不是“权谋知识”,而是“绝境中求生的韧性”——这种能力既能帮他在饥荒中活下去,也能让他在兵败时重整旗鼓。
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,藏着能力的另一个秘密:它具有“迁移性”。一种能力一旦形成,往往能跨越领域发挥作用,而知识却很难做到这一点。一个数学天才未必能写好散文,一个语言学专家未必能做好生意,但一个具备“逻辑思维能力”的人,既能在数学推导中严谨论证,也能在文章写作中梳理脉络,还能在商业谈判中拆解问题。
能力的迁移性,源于它的“结构性”。知识是“点”,能力是“网”;点只能存在于特定的领域,网却能覆盖不同的场景。比如“批判性思维能力”,它不是某个学科的知识点,而是由“质疑前提、分析逻辑、验证结论”构成的思维结构。这种结构可以用在阅读中——不盲从书本观点;可以用在工作中——不迷信权威决策;可以用在生活中——不被营销话术欺骗。就像一把瑞士军刀,虽然功能多样,核心却是那套可组合的工具结构。
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,其实是培养能力的“脚手架”。数学题的演算,本质上是在训练“逻辑推理能力”;作文的写作,是在训练“表达与共情能力”;实验课的操作,是在训练“观察与验证能力”。可惜的是,很多时候我们只记住了脚手架的形状(知识),却忘了搭建脚手架的目的(能力)。一个学生解出了一道复杂的物理题,真正的收获不该是“记住了这个解法”,而是“掌握了分析力学问题的思路”——前者是知识,会随着题目变化而失效;后者是能力,能应对所有同类问题。
能力的迁移性,也让“跨界”成为可能。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职业生涯中转换赛道:程序员转行做产品经理,因为他在写代码时培养的“用户思维能力”可以复用;教师转行做培训师,因为他在课堂上练就的“表达与控场能力”同样适用;记者转行做公关,因为他在采访中积累的“信息挖掘与整合能力”依然有效。这些跨界成功者,靠的不是在新领域从零开始学知识,而是将旧领域的能力“迁移”到新场景中,再结合新的知识补充,快速建立竞争力。
反观那些困在“知识壁垒”里的人,往往是因为把自己变成了“知识容器”,却没有锻造出可迁移的能力。一个只会背法条的律师,换个领域就无法生存;一个只会操作特定设备的工人,遇到新机器就束手无策。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,知识的“保质期”越来越短,只有具备可迁移的能力,才能在变化中站稳脚跟。
西、被误读的“知识”:我们到底该学什么?
有人或许会反驳:“如果知识不重要,那为什么还要上学?”这种疑问,恰恰源于对“知识”的窄化理解——我们常常把“课本知识”等同于知识的全部,却忽略了知识的另一种形态:“隐性知识”。
波兰尼曾提出“显性知识”与“隐性知识”的划分:显性知识是能被语言、文字表达的内容,比如课本上的公式、定理;隐性知识是难以言说的经验、首觉、判断力,比如老工匠的“手感”、企业家的“商业嗅觉”。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快速传递,但隐性知识只能在实践中“意会”,而能力的核心,正是对隐性知识的掌握。
一位老中医给病人把脉,他能说出“脉象浮数”(显性知识),但如何通过指尖的触感判断“浮数”的程度,如何结合病人的气色、舌苔调整药方,这些是无法用文字完全描述的隐性知识——这就是“中医诊断能力”的关键。一个资深编辑审稿,他能指出“逻辑混乱”(显性知识),但如何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未言明的意图,如何调整句式让表达更精准,这些依赖的是多年积累的隐性知识——这就是“文字驾驭能力”的核心。
学校教育的价值,不仅在于传递显性知识,更在于创造一个让隐性知识传递的环境。老师在解题时的“哦,这里可以换个思路”,同学在讨论时的“我觉得这个角度更合理”,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“原来这样操作误差更小”,这些都是隐性知识的传递。可惜的是,应试教育常常把焦点放在显性知识的考核上,让学生误以为“背会考点”就是学习的全部,反而错过了隐性知识的积累——这就像买椟还珠,只留下了装珍珠的盒子(显性知识),却丢掉了盒子里的珍珠(隐性知识)。
真正有价值的学习,是“透过显性知识,抓取隐性知识,再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力”。读《论语》,重要的不是背会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这句话(显性知识),而是理解孔子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践行“仁”的理念(隐性知识),进而在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(能力)。学历史,重要的不是记住“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”(显性知识),而是分析战争背后的因果逻辑(隐性知识),进而在工作中学会预判趋势(能力)。
知识本身没有优劣,但学习知识的“目的”决定了它能否转化为能力。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、炫耀学识,那么知识永远是身外之物;如果学习是为了理解世界、解决问题,那么知识就会成为能力的“原料”。就像吃饭,有人为了填饱肚子,有人为了吸收营养——前者吃完就忘,后者却能让身体生长。
五、能力的“金字塔”:哪些能力最值得锻造?
能力有千千万万,但并非所有能力都具有同等价值。就像金字塔,底层是基础能力,中层是专业能力,顶层是核心能力,越往上越具有决定性作用。
底层的“基础能力”,是所有能力的基石,包括“专注力”“耐力”“沟通力”“情绪管理能力”等。这些能力看似简单,却影响着一个人能否持续进步。一个专注力差的人,学什么知识都浅尝辄止;一个情绪管理能力弱的人,再强的专业能力也可能在压力下崩盘。基础能力的培养,往往始于童年:练字时的一笔一划训练专注力,长跑时的咬牙坚持训练耐力,和小伙伴吵架后的和解训练沟通力。这些看似与“知识”无关的经历,恰恰塑造了最核心的底层能力。
中层的“专业能力”,是特定领域的“硬技能”,比如程序员的代码能力、设计师的审美能力、医生的诊断能力。这些能力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,通过大量实践形成。专业能力是职场立足的“敲门砖”,但它的“保鲜期”最短——技术迭代会淘汰旧的专业能力,行业变化会让某些技能失去用武之地。一个人若只盯着专业能力,很容易陷入“技能过时焦虑”;但如果有扎实的基础能力支撑,就能更快学会新的专业技能。
顶层的“核心能力”,是能跨越时间和领域的“元能力”,比如“学习能力”“创新能力”“系统思维能力”。这些能力是能力的“能力”,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不断进化。学习能力强的人,能快速掌握新领域的知识;创新能力强的人,能在熟悉的领域找到新突破;系统思维能力强的人,能从复杂现象中抓住本质。核心能力的形成,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沉淀,它不是靠某个课程、某本书就能学会的,而是在解决无数难题、经历无数失败后,从骨子里生长出来的智慧。
这三种能力的关系,就像树的生长:基础能力是根系,深扎土壤才能吸收养分;专业能力是枝叶,能快速生长、展现生机;核心能力是树干,决定了树能长多高、抗多大的风。现实中,很多人只注重枝叶的繁茂(专业能力),却忽略了根系的扎实(基础能力)和树干的坚韧(核心能力),结果一阵风雨就可能倒伏。
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能力的培养重点也应不同。青少年时期,应侧重基础能力的打磨—这就像给房子打地基,地基越深,未来能盖的楼越高。青年时期,应聚焦专业能力的提升——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,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。中年以后,要着力培养核心能力——这是突破瓶颈的关键,能让人在变化中保持竞争力。
六、打破“知识迷信”:重新定义“学习”
我们对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迷信,其实源于对“学习”的误解——把学习等同于“获取知识”,把考试分数等同于学习成果,把学历文凭等同于能力证明。这种误解,让很多人陷入了“知识囤积症”:下载了几百G的资料却从未打开,报了无数网课却只听了第一节课,书架上摆满名著却从未读完一本。他们以为“拥有知识”就是“学会了知识”,却不知道知识如果不被使用,就只是一堆无意义的符号。
真正的学习,应该是“能力的生长”。它不是被动的接收,而是主动的建构;不是终点的抵达,而是旅程的持续。一个农民观察天气变化调整播种时间,是在学习“顺应自然的能力”;一个母亲在孩子生病时摸索护理方法,是在学习“解决问题的能力”;一个创业者在失败后复盘经验,是在学习“抗风险的能力”。这些学习或许与课本知识无关,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生活。
教育的终极目的,也应该是“培养有能力的人”,而非“输送有知识的人”。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,不教固定的知识,而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;中国古代的私塾,不仅要求背书,更要求“学以致用”——学了《论语》要懂得待人接物,学了算术要会丈量土地。可惜的是,现代教育常常沦为“知识传输流水线”,用标准化的考试衡量学生,却忽略了能力的个性化生长。
打破“知识迷信”,不是否定知识的价值,而是要让知识回归它的本质——能力的“养料”。就像阳光、水分对植物的作用,没有它们植物无法生长,但植物生长的目的不是“储存阳光”,而是长出枝叶、开花结果。知识的价值,最终要通过能力的展现来实现:一个人解决问题时的从容,面对困境时的坚韧,理解他人时的温柔,这些都是能力的体现,也是知识真正“活”起来的样子。
七、能力的“复利效应”:时间是它的朋友
知识的积累是“线性增长”——学一个知识点就多一个知识点;但能力的提升是“复利增长”——一种能力的增强会带动其他能力提升,形成滚雪球效应。
一个人通过阅读培养了“理解能力”,这种能力会让他更快读懂专业书籍,进而提升“专业能力”;专业能力的提升让他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,增强“自信心”;自信心又让他更愿意尝试新挑战,进一步锻炼“学习能力”。这就像多米诺骨牌,第一块倒下后,后续的变化会超出预期。
能力的复利效应,在长期主义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那些坚持写作十年的人,收获的不只是“写作能力”,还有逻辑思维、共情能力、时间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;那些深耕一个行业二十年的人,掌握的不只是“行业知识”,还有对商业本质的洞察、对人性的理解、对资源的整合能力。这些能力的叠加,会让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突然爆发——不是因为他们瞬间学会了什么知识,而是长期积累的能力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。
反观那些只追求知识积累的人,很容易陷入“平台期”。他们可能读过很多书、考了很多证,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本质提升——因为知识的线性增长无法突破“量”的局限,只有能力的复利增长才能实现“质”的飞跃。就像攒钱和投资的区别:攒钱是线性增长,而投资的复利能带来指数级回报。
时间对知识是“敌人”——它会让知识褪色、过时;但时间对能力是“朋友”——它会让能力沉淀、升华。一个人二十岁时背过的单词,到了西十岁可能所剩无几;但他二十岁时通过辩论培养的“逻辑能力”,到了西十岁会更加老练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中年后反而迎来人生的“第二春”——他们积累的能力,终于在时间的发酵下酿成了美酒。
-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- 新书推荐
-
- 腹中孩儿是谁的,嫡妹不清楚吗?
- 重生2010,重启新的人生
- 天眼官途
- 开局不死不灭:我的愿望是回家!
- 我在国运战场进化
- 明明只想蹭人气却成大boss
- 咒回:五条悟咋了?牛马照样攻略
- 倒追三年,我转身嫁给京圈太子爷
- 器骸
- 穿越时空特种兵
- 心声泄露后,所有人都来攻略我
- 修仙:重生异界打造最强宗门
- 仙路尽头终是熵
- 我不是蛊神
- 天灾来临,我有万物强化系统
- 大明:李世民魂穿大明崇祯
- 恶婆婆重生怒供恋爱脑儿媳上大学
- 崩铁直播通万界,开局吓跑无惨
- 苦逼导演的我被顶流看上
- 八零重生记:小胖妻团宠日常
- 我从水浒一路穿越成仙
- 末世,都无敌了,就要尽情浪
- 偏执占有:失忆后他伪装成我丈夫
- 系统甜恋:和大佬的甜爱之旅
- 为白月光点天灯,我提离婚你哭什么?
- 道侣反馈辅助点,我无敌了
- 从吞噬万物开始无敌
- hp:霍格沃茨观影日常
- 强宠娇妻:霸总契约计划
- 综影视之星火燎原
- 痴恋难戒:贺先生的心尖宠
- 我的航海
- 名侦探的多维推理:异能纪元
- 阴阳快递员,时薪百万
- 重生创业?恋爱也要谈谈啊
- 我的宝贝很甜
- 系统总逼我作死
- 愉悦精灵就变强?那不当训练家了
- 谢总,你夫人又去扎针了
- 惊!顶流男团偶像竟然是女生!
- 重生后,我靠玄学爆红打脸豪门
- 重生:开局拯救三个美艳小姨子
- 继先生和他的十个徒弟
- 觉醒女娲血脉后,我在宗门杀疯了
- 重回2000,窝囊贤妻不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