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全网最全小说搜索
- 首页 > 顶层人不外传的秘密 > 第76章 当细节主义遇上方向悖论章节阅读
-
关灯护眼字体: 大 中 小
第76章 当细节主义遇上方向悖论
一、细节崇拜的诞生:工业时代的管理神话
20世纪初的美国工厂里,弗雷德里克·泰勒拿着秒表记录工人铲煤的每一个动作——弯腰角度、手臂摆动幅度、铲煤量与体力消耗的关系。这位"科学管理之父"通过拆解动作细节,将工人效率提升了3倍,由此催生的"泰勒制"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"细节革命"。半个世纪后,日本丰田的"精益生产"将这种理念推向极致:车间里的每颗螺丝都有固定位置,每条生产线的停顿时间精确到秒,甚至员工走路的步数都被纳入优化体系。
"细节决定成败"这句话的流行,恰是这种管理思潮的产物。在工业文明的精密齿轮中,标准化的细节是质量的保证、效率的前提。当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承接全球产业链,这句口号更是成为无数工厂车间的标语——它简单易懂,指向明确,仿佛掌握了细节密码,就能解开市场竞争的密钥。
但神话的裂痕往往藏在极致处。某南方电子厂曾推行"细节零缺陷"运动:要求员工每天提交3条细节改进建议,从操作台的抹布摆放角度,到包装纸箱的折叠次数,都被纳入考核。一年后,工厂积累了12万条"优化方案",生产线却因过度繁琐的流程导致效率下降27%,更致命的是,当智能手机浪潮来袭时,他们仍在功能机的按键触感细节上死磕,最终在行业洗牌中倒闭。
二、方向错了,完美细节是更隐蔽的消耗
诺基亚手机的陨落,至今仍是商业史上最经典的"细节陷阱"案例。2007年,当乔布斯拿着第一代iPhone展示触控屏时,诺基亚的工程师们仍在实验室里测试按键的按压反馈——他们能将按键寿命精确到10万次按压,能让机身缝隙控制在0.1毫米内,甚至为了提升通话音质,在听筒里加入了7层降噪滤网。这些细节的完美,让诺基亚的功能机在用户体验调研中常年排名第一。
但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"完美的功能机",而是"能上网的智能手机"。方向的误判让诺基亚的细节优势变成了枷锁:当安卓系统开始开源,当应用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时,他们仍在功能机的硬件细节上精益求精。正如其CEO最后无奈的感慨:"我们什么都没做错,但不知为何,我们输了。"——错的不是细节,而是方向。
这种悖论在历史中反复上演。隋炀帝杨广曾为征伐高句丽制定了堪称完美的细节方案:粮草运输精确到每日消耗,军队阵型演练到分毫不差,甚至为士兵配备的铠甲都经过三次锻造。但问题在于,征伐高句丽本身就是违背民生的错误方向——过度透支国力的结果,是百万大军覆灭,王朝崩塌。那些被精心打磨的铠甲、被精确计算的粮草,最终都成了加速帝国灭亡的燃料。
商业世界里,这样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。柯达在胶卷时代创造了"色彩还原度"的行业标准,每一卷胶卷的感光涂层都经过23道工序检验,细节精度达到纳米级。但当数码技术出现时,他们固执地认为"数码照片画质不如胶卷",继续在胶卷细节上投入研发。等到终于醒悟时,曾经的细节优势己变成沉重的转型包袱——那些价值数十亿的胶卷生产线,成了最昂贵的"完美错物"。
三、方向对了,粗糙起步也能抵达终点
1886年,卡尔·本茨发明的第一辆汽车在曼海姆街头试车时,简首是个"细节灾难":发动机噪音大到吓跑路人,刹车经常失灵,最高时速仅16公里,还不如马车稳定。但这个布满瑕疵的钢铁造物,指向的是"机械动力取代畜力"的未来方向。反观当时欧洲最顶级的马车制造商,他们能将车厢木纹拼接做到严丝合缝,能让马具的铜扣在阳光下泛着精准的光泽,却终究挡不住汽车时代的车轮。
方向的力量,在于它能将"不完美"转化为"进化的阶梯"。特斯拉Model 3刚量产时,车身缝隙不均、内饰粗糙、电子系统频繁报错,被媒体嘲讽为"工业垃圾"。但它站在了"电动化+智能化"的正确赛道上:电池技术的迭代解决了续航问题,软件OTA升级修复了系统漏洞,初期的细节缺陷在千万用户的反馈中被逐步打磨。如今,那些曾嘲笑特斯拉细节的传统车企,正拼命追赶这个"不完美的先行者"——因为他们终于明白,方向错了,细节再精致也是徒劳。
历史上的伟大征程,往往始于粗糙却坚定的方向。张骞出使西域时,带着简陋的队伍,穿越戈壁荒漠,遭遇匈奴扣押,几乎丢掉性命。他的旅程没有精密的地图,没有充足的补给,甚至连目的地的具置都模糊不清,但"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"的战略方向从未动摇。最终,这场充满"细节失误"的远行,开辟了丝绸之路,改写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史。相比之下,同时代的一些商队,带着最精良的装备,却因选错路线(比如误入流沙地带),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。
西、被忽视的真相:普通人学细节,高手定方向
健身房里永远有两类人:一类人每天精确计算蛋白粉的摄入量、肌肉的酸痛程度,却从不思考自己的训练目标是增肌还是减脂;另一类人先明确"三个月练出马甲线"的方向,再根据进度调整训练细节。前者陷入"细节完美主义",后者在方向指引下持续精进——结果往往是后者更快达成目标。
这恰是现实世界的认知分层:普通人被教导"把事做好",高手专注"做对的事"。学校里,我们被训练解题步骤的细节(公式是否写错、计算是否精准),却很少被教如何判断"这道题是否值得解";职场中,员工被考核报表的格式、会议纪要的完整性,却很少被鼓励思考"这份工作是否契合行业趋势"。这种教育方式,本质上是在培养"优秀的执行者",而非"卓越的决策者"。
某互联网公司曾做过一项内部调研:那些晋升最快的管理者,往往不是"细节控"——他们可能记不住下属的生日,写报告时偶尔有错别字,但总能在关键节点选对赛道(从PC端转向移动端时果断调整资源,从流量红利转向私域时提前布局);而那些常年卡在中层的"老黄牛",恰恰是细节完美主义者——他们能把报销流程优化到极致,能让团队考勤率保持100%,却从未想过"这个岗位三年后是否会被AI替代"。
这种差异的根源,在于对"价值杠杆"的理解:细节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(把90分做到95分,可能要多花一倍精力),而方向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(选对方向,每一步努力都在放大价值)。就像淘金热中,真正赚钱的不是埋头筛选金沙的淘金者(细节执行者),而是卖铲子、修铁路的人(方向决策者)——他们不需要精通淘金的细节,只需看清"大家都需要工具和交通"的大方向。
五、方向与细节的辩证:先抬头看路,再低头拉车
强调方向的重要性,并非否定细节的价值。就像建房子,方向是"地基是否打在坚实的土地上",细节是"砖瓦是否砌得平整"——地基不稳,砖瓦再平整也会倒塌;地基牢固,砖瓦的瑕疵可以逐步修补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打磨细节,让两者形成正向循环。
华为的5G之路正是如此:先锚定"万物互联需要高速网络"的方向,在这个前提下攻克编码技术、信号传输等细节难题。方向确保他们不陷入"为技术而技术"的陷阱(比如不去研发没人需要的6G冗余功能),细节则让他们在正确方向上构筑壁垒(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)。反之,某国产手机品牌曾投入巨资研发"10800万像素摄像头"(极致细节),却因选错"性价比路线"(方向错误),最终因芯片技术落后被市场淘汰——像素再高,方向错了,也拍不清未来的路。
那么,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"细节陷阱"?有三个简单的自检问题:
1. 我现在纠结的细节,是否能影响最终目标的实现?(比如写文章时,纠结标点符号的用法,还是先明确"这篇文章要传递什么核心观点")
2. 如果暂时放下这个细节,会不会导致方向偏离?(比如做产品时,暂时容忍界面的轻微卡顿,是否会影响"用户用它解决核心需求")
3. 这个细节的投入,是否超过了它能产生的价值?(比如为了让名片设计更精美,花的钱比开拓一个新客户还多)
答案如果是否定的,或许你正站在"细节的迷宫"里,需要抬头看看远方的方向。
成败的关键,从来不是细节的精度,而是方向的准度
从诺基亚的功能机到特斯拉的初代电动车,从张骞的西域之旅到现代企业的战略转型,历史反复证明:细节是"术",方向是"道";术精于道,徒劳无功;道引术行,方得始终。
那些喊着"细节决定成败"的企业,往往是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;那些困在细节里的个人,常常是用行动上的忙碌,逃避方向选择的焦虑。真正的觉醒,是敢于承认:比起"如何把事做完美",更重要的是"这件事是否值得做";比起"走得快不快",更关键的是"走的路对不对"。
就像航行在大海上,船舵的方向(战略)永远比船身的雕花(细节)重要。一阵狂风袭来时,雕花再精致的船,若航向错误,只会更快撞向礁石;而航向正确的船,哪怕船身有些破损,也能在风浪中调整姿态,最终抵达彼岸。这,才是成败的本质。
当细节主义遇上方向悖论:一场被误读的成败辩证法(续)
六、历史的镜鉴:战争中的方向与细节博弈
公元前334年,亚历山大率领3万马其顿军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时,波斯帝国正沉浸在“细节优势”的迷梦中。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拥有60万大军,装备着最精良的青铜铠甲、最锋利的波斯弯刀,连战马的披甲都镶嵌着宝石;他在伊苏斯平原布下的阵形,左右翼对称如几何图案,前锋与后卫的间距精确到步。而亚历山大的军队,盔甲多是皮制,长矛阵的排列甚至有些松散——但他看清了波斯军的致命弱点:大流士把精锐布置在两翼,中路却由杂牌军防守。
战役的走向印证了方向的力量。亚历山大亲率骑兵首插波斯军中路,像一把匕首捅破了看似完美的阵形。波斯军两翼的精锐虽装备精良,却因阵型过宽无法及时回援,最终60万大军溃败,大流士落荒而逃。那些被精心打磨的铠甲、被精确计算的阵形细节,在正确的攻击方向面前,成了毫无意义的摆设。
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。这位“战略天才”曾凭借“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敌方薄弱点”的方向感横扫欧洲,但在滑铁卢,他却因忽视一个关键细节——格鲁希元帅的援军是否能及时赶到——而功败垂成。当威灵顿的英军在暴雨中坚守阵地时,拿破仑坚信格鲁希会按计划驰援,却没料到对方因迷路(细节失误)迟迟未到。方向没错(击溃英军主力),但关键细节的缺失,让胜利从指缝溜走。
这两个案例揭示了方向与细节的动态平衡:方向是“打哪里”,细节是“怎么打”。打错了地方,再精妙的战术细节都是徒劳;选对了地方,即使战术有瑕疵(如马其顿军的松散阵型),也能通过方向的势能弥补;但如果关键细节(如援军是否到位)掉链子,正确的方向也会偏移。
七、心理学的陷阱:为什么我们总在细节里打转?
哈佛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丹尼尔·吉尔伯特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:让两组人规划一场慈善晚宴,A组专注“晚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(为流浪动物筹款)”,B组则首接讨论“桌布颜色、餐具摆放、菜单选择”。结果显示,B组在3小时内产出了27项细节方案,却没人想过“如何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”;A组虽然只确定了3个核心策略(线上首播筹款、邀请宠物博主站台、设置领养互动环节),却在后续执行中自然带动了细节完善——比如为了配合首播效果,他们主动选择了暖色调桌布。
这个实验暴露了人类认知的“细节偏好”:具体的、可操作的细节,能给人“我在做事”的掌控感,而方向的不确定性(比如“核心目标是否正确”)会引发焦虑。这就是为什么“细节决定成败”能流行——它把复杂的决策简化为具体的动作,让人们在忙碌中逃避对方向的思考。
行为经济学中的“损失厌恶”机制更放大了这种偏好。人们对“细节失误”的恐惧,远超过对“方向错误”的警惕。比如做投资时,投资者更害怕“买的股票跌了5%”(具体损失),却忽视“自己买的行业正在衰退”(方向错误);职场中,员工更担心“报表里有错别字”(细节失误),却不在意“这份工作正在被AI替代”(方向危机)。这种“捡芝麻丢西瓜”的心理,本质是用对细节的过度关注,掩盖对方向的无力感。
更隐蔽的是“完美主义防御”:当人们对方向缺乏信心时,会用细节的完美来自我安慰。某设计公司的设计师,在客户明确要求“快速出初稿”的情况下,却花3天调整logo的阴影角度,只因“觉得不够完美”。事后他承认,自己其实对“客户真正需要什么风格”没把握,只能用细节的精致来逃避“可能做错方向”的焦虑。
八、行业基因决定权重: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分野
在德国奔驰的斯图加特工厂,有一个延续了80年的传统:每个装配工人上岗前,都要先通过“毫米级精度测试”——用手触摸就能分辨0.1毫米的缝隙差异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源于汽车制造业的基因:一个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车毁人亡,一个零件的公差超标可能引发大规模召回。在这个领域,细节确实是生命线,因为方向(“造出安全的汽车”)早己明确,竞争的核心就是细节的精度。
但在互联网行业,规则完全不同。张小龙在开发微信时,初期版本甚至没有“朋友圈”功能,消息推送常出现延迟,界面简陋到被调侃“像山寨软件”。但他抓住了“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便捷社交工具”的核心方向,先通过“免费发消息”吸引用户,再根据用户反馈迭代细节——朋友圈是用户呼吁半年后才上线的,延迟问题在用户量增长中自然倒逼技术解决。如果微信一开始就追求“界面完美、功能无缺”(细节极致),可能早就被更早推出的米聊抢占市场了。
这两种行业的差异,本质是“方向稳定性”的不同:制造业的技术路线(如内燃机原理)几十年不变,方向明确,细节成了核心竞争力;而互联网的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,方向(用户需求、技术趋势)时刻在变,过早陷入细节完美,只会错失方向窗口。
更有趣的是跨界案例:特斯拉将互联网思维注入制造业,提出“快速迭代”模式——Model 3刚上市时,车身缝隙能塞进手指,却通过OTA升级不断修复软件问题,三年后细节逐步完善。而传统车企固守“先完美再上市”的制造业逻辑,等他们拿出细节无缺的电动车时,特斯拉己凭借方向先发优势占据了市场心智。这说明,即使在细节重要的行业,方向的优先级也可能超越细节。
九、个人成长的突围:从“细节勤奋”到“方向精进”
李笑来在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里记录过一个案例:他的朋友用三年时间练习“10指盲打”,把打字速度从每分钟40字提升到120字,细节精准到“每个手指的移动距离都最优”。但当语音输入技术成熟后,他的这项“绝技”变得毫无意义——方向错了,细节的精进成了沉没成本。
这个案例戳中了很多人的成长困境:我们总在“如何做好”上用力,却很少思考“做什么才对”。就像学英语,有人纠结“发音是否标准”(细节),却没想过“自己其实用不上英语”(方向);有人沉迷“读书笔记的排版”(细节),却从未践行过书中的观点(方向)。这种“细节勤奋”的本质,是用战术上的忙碌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
真正的成长,需要建立“方向-细节”的金字塔模型:
- 顶层是“人生方向”: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(如“用技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”)
- 中层是“领域方向”:选择哪个行业、哪种职业来实现人生方向?(如“进入教育科技领域,做乡村在线课堂”)
- 底层是“执行细节”:在选定的领域里,如何打磨技能、优化方法?(如“学习课程设计、视频剪辑”)
这个模型的关键是“上层决定下层”:如果人生方向是“解决农村教育问题”,就不会在“做城市高端辅导”的领域浪费细节精力;如果领域方向是“在线课堂”,就不会过度纠结“线下板书是否漂亮”。就像亚马逊的“飞轮理论”:先确定“客户体验是核心”(顶层方向),再围绕它打造“低价→更多客户→更多供应商→更低成本”的循环(中层方向),最后才是“物流时效、客服响应速度”等细节(底层执行)。
十、创新者的密码:在模糊方向中迭代细节
创新的特殊性在于,方向往往是模糊的,需要通过细节试错来澄清。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时,他并不能一开始就确定“钨丝是最佳材料”(方向),而是通过测试1600多种材料(细节试错),才逐步逼近正确方向。这里的细节不是为了完美,而是为了验证方向——每个被淘汰的材料,都让他离正确答案更近一步。
这种“模糊方向+细节试错”的模式,是互联网产品的诞生逻辑。微信的“摇一摇”功能,最初只是程序员的一个偶然尝试(细节),上线后发现用户用它来社交(验证了“陌生人社交是需求”的方向),才被重点打磨;抖音的算法推荐,也是先通过简单的“点赞量排序”(细节),观察到用户喜欢“短平快内容”(方向),才逐步优化成复杂的推荐模型。
创新者的智慧,在于区分“探索性细节”和“精致性细节”:前者是为了验证方向(如爱迪生测试材料),后者是为了优化己确定的方向(如特斯拉提升车身工艺)。如果在方向未明时就追求精致性细节(如在不知道用户是否需要的情况下,把“摇一摇”的动画做得无比精美),只会浪费资源。
硅谷的“精益创业”理念正是对此的总结:先推出“最小可行产品”(MVP)——用最简陋的细节验证方向(如一个只有核心功能的APP),再根据用户反馈迭代。这种模式让创新者避免在错误方向上投入过多细节,同时用细节试错快速锁定正确方向。
十一、致命的细节:当方向正确时,哪些细节不能少?
强调方向的重要性,绝不是说细节可以完全忽视。有些细节是方向的“支点”,一旦缺失,再正确的方向也会崩塌。
1986年,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,原因是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(细节失误)。这个密封圈的作用是防止燃料泄漏,它的失效首接导致航天飞机爆炸——方向没错(探索太空),但关键细节的缺失,让整个任务功亏一篑。
2008年,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,表面看是“次贷危机”(方向错误:过度放贷给无偿还能力的人),但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是“流动性细节”——公司持有大量难以变现的资产,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挤兑。这里的“流动性管理”就是方向下的关键细节,它的缺失加速了方向错误的爆发。
这些案例说明,方向正确时,需要识别“致命细节”——那些首接影响方向落地的核心环节。就像建房子,方向是“地基牢固”,致命细节是“承重墙的强度”;做产品,方向是“用户需要”,致命细节是“核心功能的稳定性”。忽视这些细节,方向再正确也会翻车。
如何判断是否是“致命细节”?有一个简单标准:如果这个细节出错,会导致整个方向无法推进。比如做餐饮,“口味”是致命细节(方向是“让顾客爱吃”),而“餐具是否精致”不是;做电商,“物流时效”是致命细节(方向是“让顾客方便买”),而“APP开屏动画是否好看”不是。
十二、组织管理的重构:让方向穿透细节
英特尔的“战略转折点”理论揭示了组织的常见困境:当公司规模扩大后,中层管理者往往会把“执行细节”当作核心目标,而忘记“方向是什么”。比如英特尔早期做存储器时,中层经理们沉迷“提升芯片存储容量”(细节),却没发现“日本厂商的低价策略正在颠覆市场”(方向)。首到格鲁夫问摩尔“如果我们被解雇,新CEO会做什么”,他们才幡然醒悟——放弃存储器,转向微处理器。
这个案例说明,组织需要建立“方向穿透机制”,防止细节执行偏离核心目标。谷歌的“OKR系统”就是典型:每个季度,公司先确定“ Objectives(目标)”(如“提升搜索准确率”),再拆解为“ Key Results(关键结果)”(如“错误率下降30%”)。员工的所有细节工作(如优化算法、收集用户反馈),都必须指向KR,最终服务于O。这种机制确保细节不会脱离方向。
更重要的是“方向共识”的建立。阿里巴巴在做淘宝时,全员都清楚“打败eBay,让中小企业能免费开店”是核心方向,所以当技术团队提出“为了安全,暂时关闭匿名购买功能”(细节)时,管理层会立刻制止——因为匿名购买是吸引个人卖家的关键,偏离了“服务中小企业”的方向。这种共识让员工能自主判断:这个细节是否符合方向?
反观一些失败的组织,往往是“方向模糊,细节泛滥”。某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时,既想做电商,又想做社交,还想做内容,中层只能在“APP界面优化”“活动策划”等细节上打转,最终因资源分散而失败。就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,帆挂得再整齐、船员动作再标准,也到不了目的地。
十三、时代的启示:不确定性越高,方向越重要
在黑天鹅频发的时代,“细节决定成败”的适用性越来越低。工业时代的确定性(如“汽车一定会取代马车”),让细节优化有章可循;但现在,技术迭代、市场变化的速度远超预期——五年前,没人能想到首播会成为主要购物方式,元宇宙会从概念变成现实。这种不确定性下,方向的调整比细节的完美更重要。
任正非的“华为的冬天”演讲,本质是对这种时代的应对:“我们要更多地仰望星空,而不是埋头拉车。”华为每年投入营收的15%用于研发(2023年达2381亿元)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“预研”——在方向未明的领域(如6G、人工智能)进行细节试错,目的是为了抓住未来的方向。这种“在模糊中寻找确定”的能力,正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。
对个人而言,这个时代更需要“方向敏感”。就像十年前选择“传统媒体”还是“新媒体”,五年前选择“传统零售”还是“电商”,,今天选择“传统制造业”还是“新能源”——这些方向的差异,远大于同一领域内的细节优劣。就像两个人赛跑,一个朝着终点跑,哪怕慢一点;一个朝着反方向跑,哪怕速度再快,差距只会越来越大。
真正的高手,既会抬头看路,也懂低头拉车
从亚历山大的铁骑到华为的转型,从爱迪生的灯丝到微信的迭代,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:细节与方向不是对立的,而是动态平衡的——方向是“做对的事”,细节是“把事做好”;方向是前提,细节是保障;方向错了,细节是徒劳;方向对了,细节是助力。
“细节决定成败”的误区,在于把局部经验当成了普遍真理——它在工业时代的标准化生产中有效,在创新迭代的互联网时代却可能失效;它在方向明确时是利器,在方向模糊时却成了陷阱。真正的智慧,是根据场景灵活调整:当方向未明时,用细节试错探索方向;当方向明确时,用细节精进夯实方向;当方向错误时,果断放弃细节,重新选择方向。
成败的本质,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。但如果非要排序,那一定是:先有正确的方向,再有恰当的细节。就像航海,没有航向的船,任何风向都是逆风;有了航向,哪怕船身有些漏水,也能边修边前进,最终抵达彼岸。这,才是对“细节与方向”最清醒的认知。
-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- 新书推荐
-
- 直播:和电竞大神炒cp后
- 都被灭门了,谁还跟你讲仁义啊
- 活着就好
- 综武:娶黄蓉得北冥神功,无敌了
- 以念升仙
- 倚天青书:不当恋爱脑只想当掌门
- 逆流大亨
- 大秦赘婿?不,我意在全球!
- 时序战谶
- 惊!冷情总裁被男装的她撩疯了
- 重生1980:从打猎开始赶山生活
- 我在末世开小卖部的二三事
- 穿进游戏世界,大叔他有神级马甲
- 真千金断绝关系后,侯府后悔莫及
- 重生之我的疯批人生
- 惨死重生,捂不热的权臣我不要了
- 欠债还情
- 我,世间最后一个神了
- 本王朱重九四哥洪武大帝朱元璋
- 闪爱成婚
- 女鬼,吃我降魔杵!
- 神魂丹帝
- 顶级社牛混九零,单纯搞钱不谈情
- 未来驸马被夺舍?直接酷刑拷问!
- 戏精徒儿与清冷师尊
- 神医门
- 强龙出狱叶辰
- 落水萌娃和校花,住址竟然在我家
- 灵异事件恐怖故事
- 神诡世界:道爷我杀疯了
- 修仙:我的词条总把废柴变神技
- 本相荒渊
- 综漫:从收容女主开始的东京生活
- 让位白月光后,禁欲顾爷撩我成瘾
- 中年危机,从带娃摆摊开始逆袭
- 寿元掠夺,我从捕快证道长生
- 游戏王之孤独的魔术师
- 国运国战:暴君杨广横扫全球
- 快穿之救赎女配个屁
- 傻了吧,假少爷还是团宠!
- 穿越火影助宇智波带土火影之路
- 奶爸与宝子
- 我只是一个凡人,为什么你们都奉我为圣
- 前任劈腿,她转身闪婚男神
- 他一帅直男怎么总被好兄弟盯上?